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屏山警署百年皇氣@元朗

早排有幾名學生走入去屏山「著名的」達德學校探險,其實基爾早前都有去過,但當然不是去「探險」,而係去附近的屏山警署看古蹟而已。  


Past: 1905年的屏山警署,外貌與現今改變不太大
       

Now: 現在警署已活化為屏山鄧族文物館

屏山警署修築在一個小山丘上,可以俯覽屏山一帶的古老村屋,居高臨下,確實重要的軍事據點。


沿山路往上走可見這個木製路標,很有古典味 / 主樓(右上)及附翼大樓(右下)皆是白色外牆,很有整體的感覺

事實上,1898年英國向清廷租借新界後,屏山鄧族曾多次與英軍發生衝突,殖民地政府需在當地興建警署以維持治安,因而於1899年4月建成屏山警署,作為新界西北區的警察根據地。


屏山警署的外圍拱廊很有維多利亞時代風味

60年代元朗分區警署落成後,屏山警署改作警犬隊的總部及訓練中心。2002年底警署正式移交康文署管理,並列為二級歷史文物建築。建築署耗資1200萬港元修葺,2007年正式開放。


上圖左不是什麼木樓梯,而是「禾梯」。農民收割後,會用禾桶內的禾梯打脫穀粒 / 右為「歸化英籍執照」,1905年清朝武秀才

鄧斗星的畫像及其歸化英籍後領有的執照。新界居民在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前原是大清子民,條約生效後部分村民歸化英籍


鄧氏族譜

屏山警署大致分為3組建築群,主樓外圍設有拱形長廊,樓高兩層,外牆白色,屋頂其後加建瞭望台。


清暑軒的月門,昔日衙門常見的中式建築特色,象徵明鏡高懸

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有小橋相連,外牆同是白色,也有開放式走廊及金字瓦頂,屋頂上矗立兩座煙囪。


逾百年歷史的長拱廊充滿殖民地色彩 / 主樓的設計也有點美利樓的風情

警署由於已改建為博物館,當然也要入去睇睇。博物館其實收藏了不少屏山鄧族的歷史文物,例如族譜、家居擺設、床鋪繡帳,還有各式廚房炊具和農具,像小時候返鄉下一樣。


主樓有小橋連接附翼大樓 / 展覽館裏陳列不少圍村民物,包括昔日的舊木床等家具和鳳冠霞帔

臨走前當然還要在警署外的大平台上欣賞下風景啦!由大平台向外望,可看到山下的鄧氏宗祠、聚星樓及覲廷書室等。記得07年基爾也走過一趟屏山文物徑,這幾處地方都有去過。


大平台上可盡覽山下屏山一帶的村屋,遠處還可見到西鐵及天水圍一帶的高樓大廈

目前香港的圍村文物徑就只有屏山這裏及上次講過的粉嶺龍躍頭文物徑,有興趣看屏山的聚星樓及覲廷書室不妨翻看「西北綠野追蹤」系列的網誌吧!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情迷午夜巴黎》夢幻對話

早前終於看了Woody Allen的新片《Midnight in Paris》,由於此片在歐美地區較早上映,之前已聽過不少外地blog友睇過都大讚,所以搞到即使近來少了入戲院的基爾,都好期待去睇。


很希望將來有機會去電影海報中這個「莫奈公園」一遊

嚴格來說基爾不算是Woody Allen的忠實擁躉,至少他很多名作如《曼克頓》、《安妮荷爾》就未看過(其實已買了一些他電影的碟但未有時間仔細睇),所以都不敢對他的電影有什麼評價,只是覺得喜歡看,這就足夠了。


戲中其中一幕漫遊梵爾賽宮御花園

雖然如此,Woody Allen幾套近作基爾也是有捧場的,印象較深的有《遇上塔羅牌殺手》 (Scoop, 2007)、《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 2008)和今次的《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


基爾當年去梵爾賽宮時是初冬季節,御花園裏的噴泉大多都關閉了,下次去一定要選夏天

不知為何近年Woody Allen的戲逐漸變了少眾電影,上面幾套公映時都只有BC或IFC有得做,好彩今次《情迷午夜巴黎》就有較多戲院上(可能係因為電影場景在巴黎較具叫座力吧!縱使Woody Allen電影的魅力並不只限在這些表面東西),這次基爾就選了較就腳的德福去睇。


Woody Allen可說是老而彌堅,近作依然常有驚喜

電影一開頭就以多個熱門的巴黎靚景(包括塞納河、聖母院、蒙馬特、香榭麗舍、凡爾塞等)立即catch了觀眾的注意力。當中鏡頭下的巴黎雨景,就出奇的拍得很有印象派油畫feel,由起始到終結互相呼應,令人看得賞心悅目。不能不說的是,戲中男主角與未婚妻走過那個「睡蓮花園」,活脫就是Monet畫中的真實版,下次有機會重遊巴黎時一定要抽空去睇下,唔知有冇人知那花園是在哪裏?


鏡頭將觀眾帶進20年代的塞納河畔閒逛,靚人靚景別具韻味

由於電影還在上映,基爾不打算在此詳細介紹劇情了,簡單而言就是美國一名荷里活劇作家與未婚妻來到巴黎的奇遇,故事時空交錯,男主角午夜在街頭閒逛時,突然回到了20年代的巴黎,遇上了當年雲集花都的一大班大文豪小說家和藝術家,包括Ernest Hemingway、Scott Fitzgerald、Pablo Picasso、Salvador Dali(影帝Adrien Brody飾演,基爾覺得佢最神似)等,故事天馬行空卻妙筆生花,後人可能會覺得那時正是巴黎的花樣年華黃金年代,但當期時的海明崴、畢加索卻沒有這種感覺,大抵這種「懷舊情意結」通常也只是後人才會感覺得到吧!


戲中的海明崴將男主角帶到90年前盛極一時的巴黎文學藝術沙龍,遇到的都是響噹噹的文豪名家

基爾向來偏愛懷舊野,所以對鏡頭下那個20年代的巴黎最回味,Woody Allen果然大師即係大師,很能捕捉到蒙馬特古城老街的韻味。戲中人物的20年代派對打扮也是一絕,畢加索和海明崴的情人Adriana就拍得非常靚,Marion Cotillard的扮相也很有20年代星味。值得一提是「法國第一夫人」Carla Bruni竟也有扮串演藝術館導賞員一角,果然畀足面子。


很喜歡上圖左這款電影海報,將梵高的《星夜》鑲嵌在塞納河的上空 / 戲中開場和落幕的兩場雨景戲都拍得很有印象派油畫味道

最後講講擔重戲的男主角Owen Wilson,之前對他的印象只是在成龍那些搞笑動作片中當副手配角,今次正經地演Woody Allen的戲原來也不錯(不過其實戲中也有點搞笑氣氛,例如他偷了未婚妻隻耳環準備拎去送給情人的一幕就笑到基爾碌地),單單看他傻乎乎地閒逛巴黎的大街小巷也是件賞心樂事……或許由於戲中他的名字叫Gil,所以基爾看戲時就經常有被叫住名字的感覺,看得很有投入感!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圍村情留半天:下@龍躍頭

這次龍躍頭之行雖然好鬼熱,但值得影下來的圍村風貌也很多,所以就分上、下兩集吧!上集講到行完覲龍圍,之後再行去睇下卜卜齋。


善述書室建於1840年,即鴉片戰爭前後的年代

善述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同時也是教育鄧氏族中子第的學校。除了讀書外,書室還是練武之地,曾收藏了不少古代的刀劍弓箭等武器,二次大戰後曾闢作幼稚園,目前由於屬私人物業,間中只作舉行宴會之用,並不對外開放。


左上﹕古老的麻笏圍城門 / 左下﹕善述書室附近的村屋 / 右﹕老圍

離開卜卜齋後再行去麻笏圍,它約建於18世紀乾隆年間,城樓似乎不及之前看過的覲龍圍般有氣勢,狹小的正門上有「鬱蔥」二字,寓意世代繁衍昌盛。部份城牆已拆去,只有這個小城門於1994年列為法定古蹟


田野的日落

至於老圍則是龍躍頭一帶最早建成的圍村,築在一處小丘上,圍門外有一口水井,是昔日村民的主要食水來源。老圍於1997年列為法定古蹟,可惜來到時已過了開放時間(9:00am-5:00pm),就留待下次入去參觀吧!


田邊的灌溉水道 / 古老的圍村外竟有座教堂「崇禮堂」

沿迂迴的村路再往前走,竟在古老的圍村外發現了一座教堂,莫非這裏的村民很多也是教徒?


崇禮堂建於1951年,至今已有60歲

原來這座教堂名為崇禮堂,於1926年由巴色會佈道所興建,後來又曾成為幼稚園,目前屬私人物業不對外開放。


石廬很有古老大宅feel

睇完圍村教堂後,行無耐又見到另一座中西合璧的古老荒宅,它的名字叫「石廬」,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36年興建。石廬樓高兩層,屋外有一片雜草叢生的大草地。大樓最特別之處是正面有個半圓形的大露台,由數支羅馬石柱支撐,很有昔日大戶人家的氣派。可惜石廬也是私人物業不能內進,唔知有冇人會偷偷入去探險呢?


燦爛的夕陽為這次身水身汗之行畫上完滿句號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圍村情留半天:上@龍躍頭

對於新界的印象,總離不開圍村、祠堂、鄉郊田野、耕牛、魚塘、稻草人、茶果……隨住時光流逝,似乎通通都正在急速淡化消褪,趕快走去留住這些珍貴的影像吧!


建於16世紀初的松嶺鄧公祠位於老圍附近

幾年前去過元朗的屏山文物徑,原來現時新界只有兩條文物徑,另一條就係今次去的、位於粉嶺的龍躍頭文物徑,粉嶺火車站外有54K小巴直達,不太難找。


祠堂採傳統三進式建築 / 後進的走廊通道

小巴去到松嶺鄧公祠就下車,公祠是祭祀鄧氏祖先的廟堂,很傳統的中式磚瓦建築。當日去到遊人不多,可以四周迆行影相,細看祠內精緻的斗拱、橫樑、簷瓦設計,還有精巧的牆頭木刻、彩塑及壁畫,大多都是寓意吉祥的瑞獸圖案圖騰,展現出昔日工匠的精湛工藝。松嶺鄧公祠於1997年列為法定古蹟。


永寧村外稍歇 / 村外的石凳 / 公祠大門上的門神

逛完祠堂後繼續往前行,無耐就來到永寧村和永寧圍。圍村相傳已有400年歷史,臨近梧桐河,城門建於1744年。


永寧村公所外有生長得很茂盛、長滿紫色花的大樹

至於旁邊的永寧村也有300多年歷史,據說昔日這裏是一片紅沙嶺,村裏古老房舍就是用這種紅土磚所建。村外空地原是魚塘,現已填平作為村民的休憩地。


大地塘有晒晾架,昔日這裏是一片魚塘


城樓大門有一對很有氣勢的對聯 / 圍村裏仍保留不少舊建築

行完永寧村後繼續往前走,在烈日下已成身汗,見不遠處又有座圍村,又走入去遮下陰以防中暑。這座圍村的正門刻有「覲龍」二字,原來就是新圍,也稱「覲龍圍」,與永寧圍同建於1744年。


不少石屋看來依然很堅固,不似有幾百年歷史


圍村一處小空地成為村民的晒晾場

由於城樓圍牆以堅固的青磚建造,保存得甚為完整,城牆四角還有昔日作守衛圍村之用的更樓。


村內新舊交替的民居,老石屋也裝上了冷氣機

據介紹,原來以前城牆下還有護城河,但現在已填平了用作村民的停車場。圍村於1993年列為法定古蹟,並於95年重修。


主城樓門口兩旁還有登馬石 / 古老大宅的木門 / 城牆很有長城feel,連的士也不能踰越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廢話小說極短篇@威尼斯

「「我都話無咯~~~~你要我講幾多次你先信呀!」
「啪!」「你……簡直不可理喻!」
「我係咁架啦,哼!」看著她那雪紡的裙擺伴隨落日餘暉遠去……


上左﹕從市郊碼頭乘船往威尼斯市中心區 / 上右﹕喬治奧島及聖喬治奧教堂 / 下﹕古蒂卡運河旁的民居

雨勢總算緩和了下來,但整片天還是烏雲密佈的,彷彿是為了襯托基爾的心情,他的左臉上仍有點赤痛,仔細看的話,還隱約看到紅紅的幾隻手指痕跡,「算了吧!暫時就不去想她,今晚回去再說……」


上﹕離遠已見到聖馬可廣場上的大鐘塔 / 下左﹕道奇宮,即昔日威尼斯的總督府 / 下右﹕貢多拉碼頭上有座巨型的艾曼紐二世銅像,紀念這位在19世紀統一意大利的帝王

站在渡輪的甲板上,基爾遠遠就看到了築在運河邊、有兩座巨大灰白圓頂的聖母永福教堂,「還記得那年就是在那裏遇到了凱默,在那時代,會帶埋腳架、各式長短鏡頭和笨重的單鏡反光相機去旅行的女孩,都幾矚目的。」


始建於828年的聖馬可大教堂,最初只是總督府的一座臨時的建築,用以存放被威尼斯的商人從亞歷山大偷運出來聖馬可的遺骸 / 建於1600年的嘆息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封閉式的拱橋由石灰岩鑄成,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只有向運河一側的石樑上開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橫跨在Rio di Palazzo河上,連接道奇宮的審訊室和監獄。至於「嘆息橋」之名則是19世紀英國詩人拜倫所取,因死囚通過此橋時,通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


左上﹕聖馬可大教堂裏金碧輝煌的拜占庭式馬賽克壁畫 / 右上﹕教堂正門上精細的雕塑 / 下﹕華燈初上的聖馬可廣場

「聽說那是昔日囚犯走過的小橋吧!」基爾遙指前面的這座橫跨在運河上的小石橋說,正在舉機專心調校快門和光圈的凱默隨口應道﹕「對,那就是嘆息橋!」基爾憑欄看著橋下來往如鯽的貢多拉,再看看她那副專注窺探照相機鏡頭影像的神情,悠然自得,不想再去打擾她……

St Mark's Basilica
The Patriarch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Saint Mark (commonly known as Saint Mark's Basilica) is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the Roman Catholic Archdiocese of Venice. It is the most famous of the city's churches and one of the best known examples of Byzantine architecture. It lies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Piazza San Marco, adjacent and connected to the Doge's Palace.


左上﹕入夜後的聖馬可大教堂更顯莊嚴 / 左下﹕聖馬可廣場兩旁的新舊市政廳及前方的拿破崙宮 / 右﹕高聳的大鐘塔是威尼斯著名地標之一

「我幫你拎D啦不如~~~」基爾見忙於捲起褲腳的凱默,又要顧住攝影器材免被氾濫於聖馬可廣場上的河水沾濕,狀甚狼狽似的。「冬天來就是這樣,總有幾天水浸的!」「你山長水遠來威尼斯,不就是為了拍這裏的水浸街奇景嗎?哈哈!」


夜色中的聖馬可廣場,就像一座用黃金鑄成的皇宮

「唔知過左咁耐,啖氣下左未?!」坐在聖馬可廣場旁邊的cafe,手裏捧著杯散發熱燙香濃朱古力味的咖啡,基爾看著專程來廣場上拍攝夜景的遊人,才慢慢從回憶中回到了現實,「都係打個電話返旅店問問好一點!」電話另一邊傳來了服務員那熟悉的、帶點意大利口音的英語,「噢,是11號房的Mr.基爾嗎?」「呀!對……請問Mrs.基爾回來了沒有?」「她早就回來了,還訂了晚餐兩位,且交託過我若你打電話回來就告訴她的……」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聖安德烈教堂@尖沙嘴

每當行過尖沙嘴彌敦道Park Lane,應該都會留意到馬路對面有座古老教堂,不過相信真正入過去的人不多,就來多篇看圖講歷史!


20年代的聖安德烈教堂,四周還有片大草坪


今時今日的聖安德烈教堂外貌變化不大,草坪就建了新樓

聖安德烈堂屬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管轄,原址於19世紀末已有一座木建教堂,至1904年才遮打爵士捐資建成現今的石建教堂。


教堂呈拉丁十字型,屬紅磚哥德式建築



教堂於1905年落成,並於翌年10月祝聖啟用,毗鄰的牧師住宅側於1909年落成,其後還在後山修建了工人住所、1913年還加建一建禮堂。禮堂於1977年拆卸,1979年建成現時樓高7層、同鋪上紅磚外牆的聖安德烈基督中心。


教堂除了有高聳塔樓外,四周還有很多象微「三為一體」的彩花玻璃窗

這天去到時不是崇拜時段,就入去看看。裏面除了紅磚牆外,還有不少紅白相間的磚砌哥德式樑柱,很有古典味,在香港的其他教堂也不多見。時樓高7層、同鋪上紅磚外牆的聖安德烈基督中心。


聖安德烈堂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二次大戰時日軍攻陷香港後,教堂的主任牧師被囚,聖安德烈堂被改作日本神道教的神社,戰後聖公會才重新接管並恢復聖安德烈堂。


高聳的塔樓 / 牧師住宅與教堂的風格一致 / 前九龍英童學校



教堂旁的前牧師住宅(Old Vicarage)樓高兩層,建於1909年, 與教堂一樣同為紅磚哥德式建築,現已改用作青少年中心及會議室。戰時它曾成為神社主持和日本情報人員的住處。


前九龍英童學校現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不少新人會來取景拍攝婚紗照



不要錯過的當然還有教堂另一邊的前九龍英童學校(Kowloon British School),該校舍於1900年由港總卜力奠基,1902年落成。學校於30年代遷至何文田,1957年起該幢古老建築物由尖沙嘴街坊福利會租用,直至1991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翌年進行全面復修,現時用作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