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古廟荒宅@東坪洲

上次睇完東坪洲的奇異植物之後,今次再來睇島上的建築古蹟!雖然現時島上已極少村民居住,但仍保留了不少昔日的古老寺廟、荒廢的村屋和學校等建築物,也可以說是東坪洲的文化遺產。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縣志》載﹕「平洲在西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一二里,橫垣海面……」一般相信這是東坪洲最早的文字紀錄。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署租借新界99年的條約後,東坪洲亦劃入英國殖民地管治範圍。二次大戰日治時期,東坪洲還曾成為抗日游擊隊的基地!若數島上的歷史建築物,則首推上圖位於亞媽灣的天后宮。這座古廟採用中國傳統的三進模式設計,現時廟內仍保存了一口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古鐘。



清代中葉解除海禁後,其實已有不少客家人來到東坪洲建村立業,全島分佈大小村落達十多個,包括大塘、李屋、鄒屋、陳屋、沙頭、洲尾等。50年代東坪洲全盛時期人口達千餘人,大部分村民皆以捕魚為生,也有在島上種植花生、番薯、蔬菜、果樹,還有養雞養豬,完全是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上圖為部分殘存的村屋,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島上最常見的頁岩配以傳統青磚修築外牆,某些雖已成頹垣敗瓦,但仍保存了巍峨高牆和天台圍欄,隱約可見昔日的大宅風範,地上還發現有不少青花瓷器碎片,莫非也是昔日村民留下的「古董」?



除了破爛的村屋外,島上原來還有兩座古老的學校,分別是維新學校及群英學校。現時遊客多過居民的東坪洲,當然不會再有學校,上圖左的東坪洲警崗其實就是由昔日的群英學校改建而成。走進一個又一個破敗的村落,除了有點荒涼味道外,也依稀感覺到一點點昔日的繁華氣象。看著這一幅幅攀滿藤蔓的古老石牆,不其然會令人想起那些吳哥窟、瑪雅神廟之類隱沒於叢林的古文明遺址,似乎有一股衝動,要學梁朝偉一樣偷偷找個樹洞牆洞,埋藏一點點心底的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