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俄羅斯謎旅程十五

羅馬天主教的聖地在梵蒂岡,那麼東正教聖地又在哪裏呢?


謝爾蓋耶夫市郊的鐵路 / 謝爾蓋耶夫市中心的大型商場

離開了小城特維爾,乘旅巴大約個多小時後,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大約只餘1小時車程,這裏就是著名的「金環古城」地區。所謂「金環」(Golden Ring),其實是指位於莫斯科東北、伏爾加河以南的一系列俄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上排列成環狀,因而統稱為「金環古城」。而這次第一站到訪的,就是有「東正教聖城」之稱的謝爾蓋耶夫鎮(Sergiyev Posad)。



如果羅馬天主教的大本營是梵蒂岡,那麼東正教的根據地就在俄羅斯的謝爾蓋耶夫。距離俄羅斯東北只有70多公里的謝爾蓋耶夫,雖然歷史不及之前到過的俄國發源地諾夫哥羅德(Novgorod),但也有近700年歷史。謝爾蓋耶夫的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1330年代,羅斯托夫貴族出身的謝爾蓋與哥哥來到拉杜尼斯(Radonezh)森林區的一個小山崗上,修築起小教堂和修道小屋潛修,實現從小已立下當修士的心願。


路旁的一隻甲蟲 / 停泊路邊的老爺車,車尾箱上有好In的鷹圖案 / 東歐常見的舊式公寓


謝爾蓋後來成為中世紀俄國最傳奇的修士,故事始於1380年,當時莫斯科大公伊凡洛域治(Dmitry Ivanovich即後來奠定沙俄立國基礎的「頓河英雄」Donskoy)領軍反擊蒙古的韃靼兵團,出征前伊凡洛域治專程來拜訪謝爾蓋修士,希望獲得他的祝福。謝爾蓋預言伊凡洛域治將可凱旋,並派遣兩名熟悉行軍遣將的近身使徒隨軍當修謀,結果伊雲洛域治真的取得大勝,令俄人擺脫了蒙古人百多年來的控制,而謝爾蓋則獲封為「最偉大的聖徒」。聖謝爾蓋還被視為能顯庇護神蹟的修士,以後歷任沙皇出征前,大多會先來謝爾蓋耶夫朝聖祈福以求凱歸




白石紅磚築成的鴨塔 / 修道院指示圖 / 在停車場「野餐」的俄國人 /
修道院外紅軍廣場紀念品攤檔 / 全身披黑袍的東正教修士 / 聖謝爾蓋修道院全景


由於聖謝爾蓋修道院的聲譽日隆,往後俄國歷任沙皇、大量貴冑地主以至平民百姓信眾紛紛前來朝聖及捐獻,修道院的財富日漸豐厚,規模也急速擴大。修院內現存最古老的聖三一大教堂(The Trinity Sergius Lavra,始建於1422年),就是由伊凡洛域治大公之子捐建的。時至今日,聖三一教堂內仍安放了聖謝爾蓋的銀棺,不少教徒到來朝聖時,都會親吻這具銀棺以求獲得祝福。

至於上圖左為修道院北城牆最巍峨的鴨塔(Duck Tower),它建於17世紀初,因塔尖有一隻石雕鴨子而得名。當時謝爾蓋耶夫除了是俄國的宗教重地外,也是守衛莫斯科的前哨據點,修道院四周築起逾20米高的白石圍牆,並修建了幾座宏偉的雕樓,鴨塔就是其中之一。現時鴨塔之下是一個小停車場,不少俄國人來修道院朝聖後,會即席在停車場一面吃東西和一面攀談,也許這是他們的消閒活動之一吧!再沿著圍牆一直往前走,可以見到一個修道院的指示牌,指示院內各座教堂及建築物的位置,但由於只有俄文介紹,對外國遊客幫助不太大。


修道院外的蘇維埃紅軍大道 / 古色古香的棕熊餐廳 / 俄羅斯沙律與豬扒


由於來到謝爾蓋耶夫時,已過了中午時份,所以還是先「醫肚」才去逛修道院。循隧道橫過了修道院外寬闊的蘇維埃紅軍大道後,是一條專賣紀念品的小街,旁邊還有幾間餐廳,其中一間門前擺放了一隻熊人木雕,餐廳的紅磚外牆還有點古樸氣氛。入到店內,古典的餐台陳設也甚富麗堂皇,可惜菜式不太特別,依然是一般俄式菜絲沙律和豬扒,由於之前在聖彼德堡也嘗過,所以沒有什麼驚喜!


鐘樓及聖泉井小禮拜堂 / 進行維修工程的工人 / 修道院內的壁畫 / 聖母升天大教堂


貴為世界三大東正教修道院之一的聖謝爾蓋修道院(其餘兩所分別是聖彼德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xander Nevsky Lavra及基輔洞窟修道院Kiev Pechersk Lavra),佔地逾10公頃,若要每處都仔細參觀,至少要預留整天時間(開放時間是10:00am-5:00pm)。所以吃飽午飯後,立即就要趕返修道院,以免遊逛時間太短。由東面的主門進入修道院後,右面首先見到的是售票處,再往內進就是一間很特別的、聳立於大拱門上的建築物——施洗約翰門上教堂。穿過拱門後,立即看到最繽紛奪目的聖母升天大教堂(Assumption Cathedral)。在偌大的修道院內共有十多間教堂,卻以始建於1559年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最矚目,全因它的藍色大洋蔥頭塔頂,即使在高聳的圍牆外也清楚看到,也是整所修道院的焦點。

大洋蔥頭塔頂向來是東正教堂的標誌建築,它源於1476年俄國西部邊陲城市普斯科夫(Poskv),後來當地不少建築師獲聘來到謝爾蓋,他們將家鄉流行的大洋蔥頭塔頂加到新建的教堂塔樓上,這種甚具特色的普斯科夫式建築風格,立即成為東正教堂的圭臬。聖母升天大教堂特別之處,是它有4個湛藍色的、上面還點綴了幾十顆金色星星及太陽圖案的大洋蔥頭塔頂,中央還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大洋蔥頭主塔頂,明暗色調的襯托下顯得份外醒目。聖母升天大教堂旁邊有一座粉紅色外牆的巴洛克式小教堂,名叫聖泉井小禮拜堂,而聖泉井則在它前面的小涼亭內,不少教徒都會先來沾點泉水洗滌身心,才進教堂禮拜朝聖。在小禮拜堂左側還有一座全修道院最高、達88米的鐘樓,它始建於1740年,共分5層,由下至上遞次縮小,同是採巴洛克式建築,天藍色的外牆裝飾了多支羅馬式白圓柱,頂部則蓋上金色皇冠,氣派十足。初建時塔上裝設了40多口大銅鐘(蘇聯時期部分被拆走),及至1784年還加裝了自鳴鐘,現存的鐘面則是1905年更換的。


聖三一大教堂內的聖像門 / 聖謝爾蓋銀棺 / 攀談的東正教修士


除了星羅棋佈的東正教堂和鐘樓之外,不能不提的還有修道院內的壁畫。東正教堂與羅馬天主教堂最大的分別,是教堂內不設座位,所有信徒都要站立進行彌撒及禱告。此外,東正教堂內的雕像也極少,以聖母、耶穌和眾聖徒的壁畫為主。而聖謝爾蓋修道院內的壁畫,大部分是15世紀初著名莫斯科畫派大師安德烈魯布列夫(Andrey Rublev)的作品。

修道院內現存的魯布列夫真蹟畫作,主要集中在上圖聖三一大教堂內的「聖像門」(Inconostasis)。聖像門其實是一道鑲嵌了多達40幅聖像壁畫的大牆,由於每幅畫都鑲嵌在黃金鑄造的畫框內,遠看就如一扇扇小門。可惜教堂內光線較昏暗,而且不能用閃光燈拍攝,照片效果只屬一般,幸而尚可展現出聖像門既精緻又宏偉的本色。


建於15世紀末的聖靈教堂 / 黃金大洋蔥頭塔頂的聖三一大教堂及內部的壁畫與大吊燈


從雕樑畫楝的聖三一大教堂走出來,眼前是一個偌大的廣場,不少教徒遊客會在這裏餵飼鴿子稍作歇息。廣場對面不遠處就是建於1476年的聖靈教堂(Holy Spirit Church),與聖母升天大教堂一樣,聖靈教堂同樣有湛藍的大洋蔥頭塔頂,不過是「單筒雪糕」設計,規模較小且不向外開放。翻看資料,原來當年沙皇伊凡四世怒斬被指圖謀篡位的太子後,曾來到聖靈教堂向上帝懺悔。

小廣場的右邊是一座氣派媲美聖彼德堡夏宮的建築,原來那是一間宴會廳(Refectory),盡頭則連接聖謝爾蓋教堂(Church of St.Sergius)。這座採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宴會廳始建於1686年,與大部分歐洲皇宮一樣,聳立在一個大台階上,外牆四周除了有精美的雕花及棋盤格子圖案外,還有華麗的門窗裝飾,迴廊上的白柱則纏繞著葡萄藤裝飾,雕工細緻花巧,與修道院內其他樸實嚴裝的大教堂相映成趣。這座面積達510平方米的無柱大宴會廳,主要是昔日沙皇與王公顯貴來修道院朝拜後,在這裏設盛大晚宴之用。


蘇維埃紅軍廣場上的列寧像 / 施洗約翰教堂及拱門上的壁畫 / 鴿子飛過華麗的大宴會廳


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只能走馬看花般參觀了修道院內幾處必看的重點建築,拍幾張照片留念。再看看手表,原來已是4時多,距離關門的時間不遠了。翻看小冊子的簡介時發現,原來以這種「極速遊」方式,也只是行了三分之二個修道院,位於北面的沙皇宴會堂(Tsar's Palace)由於較偏遠,已經來不及去參觀。算了吧!正如當年也無法逛勻梵爾賽宮超大的御花園一樣,就留給自己日後重遊舊地的藉口。臨走時再次穿過施洗約翰教堂下的大拱門,在門外的紅軍廣場竟發現了一座列寧雕塑(上圖左),這還是來俄羅斯後首次見到列寧像,昔日的蘇聯共黨之父,似乎也無法敵過歷史巨輪而風光不再,只留下這孤伶伶的雕像供人憑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